Ch15 準備貨幣與貨幣的創造¶
- 外匯
- 外國貨幣(工具) & 外國 security
- 外匯存底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
- 央行持有的外匯數量
- 廣義 (IMF)
- 黃金 + 可兌換外匯 + 在 IMF 的準備存底 + 特別提款權 Special Drawing Right, SDR 1
- 台灣非 IMF 會員國 so 無後兩項
- 黃金 + 可兌換外匯 + 在 IMF 的準備存底 + 特別提款權 Special Drawing Right, SDR 1
- 廣義 (IMF)
- 狹義 (一般定義)
- 央行持有的外匯數量
- 不包含黃金&外幣現鈔
- so 僅包含可兌換外匯 for 台灣
- 外國貨幣(存款+支票+匯票-現金)
- 外國政府/民間 security
- 政府對外清算的資產
- 干預外匯市場
- 台灣具有巨額外匯存底
- 1980s 以前外匯管制
- 所有外匯都需賣給央行,要外匯時也只能跟央行買
- 1980s 後外匯管制&固定匯率解除 - 出超 → 外匯供過於求 → 外匯增加&本國貨幣升值 - but 央行購買外匯以維持低 NTD 匯價 → 央行持有龐大外匯,並釋出大量 NTD
15.1 台央行資產負債表¶
- 資產
- 國內金融性資產&負債為內力,互相抵消後 = 0
- 國外資產
- 主要由央行持有
- 以 NTD 在外匯市場購得
- 其他是銀行&民眾的
- 外匯存底 + 黃金 + 外幣現鈔 i.e. 廣義外匯存底
- 主要由央行持有
- 金融機構債權
- 貼現窗口
- only 6.87%
- 金融機構不喜歡透過貼現融通
- only 6.87%
- 貼現窗口
- 持有政府放款 & 企業債券,0%
- while Fed 的美國公債、國庫券佔 90%
- 2008 後 quantitative easing, QE / large scale asset purchase, LSAP → 買入大量美國長期公債&私人房貸擔保證券
- while Fed 的美國公債、國庫券佔 90%
- 負債
- 通貨發行額 12% (分母:負債+淨值)
- 準備貨幣 reserve money = 通貨發行額 + 金融機構準備金 - 央行庫存現金
- while Fed 的佔 90%
- bc 美元為國際準備貨幣
- QE 後大幅上升的是金融機構準備性存款(?)而非通貨發行額
- 定期存單 47%
-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標的資產 so 反映央行貨幣政策
- 買入外匯時會釋出新台幣,為避免資金氾濫,會發行定期存單將資金收回-沖銷 sterilizations
- so 定期存單發行量&國外資產持有量呈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
- 買入外匯時會釋出新台幣,為避免資金氾濫,會發行定期存單將資金收回-沖銷 sterilizations
-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標的資產 so 反映央行貨幣政策
- 通貨發行額 12% (分母:負債+淨值)
- 變化
- 國外資產在 2009 上升 bc 2009-2010 大量國際熱錢 hot money 湧入台灣 → 央行干預外匯市場,購入大量外匯
- 定期存單發行量隨之增加 for 沖銷大量釋出的 NTD
- 國外資產在 2009 上升 bc 2009-2010 大量國際熱錢 hot money 湧入台灣 → 央行干預外匯市場,購入大量外匯
15.2 準備貨幣 reserve money¶
- alias
- 貨幣基數 monetary base, MB
- 強力貨幣 high-powered money
- 準備貨幣 = 通貨淨額 + 金融機構準備金 = 通貨發行額 + 存放央行(其他貨幣/金融機構在央行的準備性存款) - 央行庫存現金
- 通貨淨額 currency in circulation
- 全體貨幣機構以外的部門持有的通貨
- 通貨淨額(e) = 通貨發行額(c) - (其他貨幣機構庫存現金(b)+央行庫存現金(d))
- 金融機構準備金 total reserves
- 金融機構準備金(a)+(b) = 其他貨幣機構在央行的準備性存款 | 存放央行(a) + 其他貨幣機構庫存現金(b)
- 來源
- 借入準備 borrowed reserves, BR
- from 貼現窗口
- 視銀行用貼現融通的意願
- 非借入準備 non-borrowed reserves NBR
- 準備金 - 借入準備
- 直接受央行貨幣政策影響,為準備貨幣變動最重要因素
- 借入準備 borrowed reserves, BR
- 央行放貸給銀行 or 向銀行買 security 也能增加準備貨幣
- 通貨淨額 currency in circulation
15.3 影響準備貨幣變動的因素¶
準備貨幣是央行的負債項目,so (除通貨發行額、存放央行、央行庫存現金之外)
- 央行資產項目上升/負債項目下降 → 資金從央行流入銀行體系,準備貨幣增加
- 央行資產項目下降/負債項目上升 → 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入央行,準備貨幣減少
各項目變動
- 國外資產
- 央行購入外匯 → 釋出 NTD 到銀行體系 → 金融機構準備金增加,準備貨幣上升,vice versa
- 對金融機構債權
- 貼現:資金 央行 → 銀行體系 → 金融機構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增加
- 國庫存款轉存款
- 稅收、國營事業盈餘等 銀行體系 → 央行 → 銀行準備金減少 → 準備貨幣減少
- 政府支出 (公務員薪資、公共工程等):資金 央行 → 銀行體系 → 金融機構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增加
- 央行發行定期存單
- 央行買 security:資金 央行 → 銀行體系 → 金融機構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增加 (vice versa)
- 台:單向公開市場操作
- 今日定期存單到期量 a,新發行量 b
- 新發行定期存單淨額 b-a > 0:金融機構準備金減少 → 準備貨幣減少
- 新發行定期存單淨額 b-a < 0:金融機構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增加
- 今日定期存單到期量 a,新發行量 b
- 台:單向公開市場操作
- 央行買 security:資金 央行 → 銀行體系 → 金融機構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增加 (vice versa)
15.4 存款貨幣的創造¶
- 準備貨幣改變時,銀行體系會創造出貨幣
- 銀行體系創造出的貨幣為銀行的負債 i.e. 銀行存款 → 稱存款貨幣
- 假設
- 銀行不持有超額準備
- 應提準備以外的全拿去做放款 or 投資
- 大眾不持有現金
- 人們取得貸款後會直接存入銀行
- 銀行不持有超額準備
- e.g.
- 央行跟銀行 A 買 $100 的定期存單 → A 多了 $100 不算在應提準備的準備金 → 放出 $100 給人們
- 人們跟 A 貸的 $100 存到銀行 B
- 應提準備 10%,so B 放出 $90 給人們
- on and on,創造出無限貨幣
- 公式
- \(貨幣總計數=\dfrac{準備貨幣}{活存應提準備率}\)
- 貨幣乘數 money multiplier = \(\frac{1}{活存應提準備率}\)
- 準備貨幣 +100,應提準備率 10% → 貨幣總計數 +1000
- \(貨幣總計數=\dfrac{準備貨幣}{活存應提準備率}\)
- 若增加的準備金全數變成銀行的超額準備 or 人們持有的現金,則貨幣總計數不會增加
15.5 貨幣乘數的推導¶
- relax the assumptions in 15.4
- constant C/D currency-demand deposit ratio
- \(\frac{通貨淨額}{活期存款}\)
- 民眾保留一定的現金 to 活存比率
- constant ER/D
- \(\frac{超額準備}{活期存款}\)
- constant C/D currency-demand deposit ratio
- \(\Delta M=m \times \Delta MB\)
15.6 影響貨幣乘數變動的因素¶
應提準備率 (負相關)¶
- 提高應提準備率 → 大幅降低貨幣乘數 → 貨幣總計數強力收縮
- so 不常以此為政策工具
- 應提準備不能用於放款,如同對金融機構課稅
- 許多國家大幅調降,甚至廢除 → 貨幣乘數變動幅度增加,央行難以控制貨幣總計數
超額準備對存款比率 ER/D (負相關)¶
- 市場利率-負相關
- 市場利率上升 → 超額準備 oppurtunity cost 增加 → 銀行降低超額準備,vice versa
- 景氣變動-負相關
- 景氣上升 → 市場資金需求增加、違約風險降低 → 減少超額準備,增加貸款,vice versa
- 銀行恐慌 or 金融危機
- 金融危機 → 怕流動性危機(e.g. 擠兌) → 增加超額準備
- 信用陷阱 credit trap
- 2007-2009 Fed 挹注大量資金到銀行體系 (QE),but 銀行對市場還是有巨大 uncertainty,不願意增加貸款 → 銀行體系超額準備暴增
通貨淨額對存款比率 C/D (負相關)¶
- 其他各類型資產的預期報酬-負相關
- = 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
- 存款利率提高 → 持有現金的 oppurtunity cost 增加 → 降低現金持有量 → 通貨淨額下降
- 其他各類支付工具
- 其他支付工具 e.g. 信用卡、提款機、電子轉帳興盛 → 現金持有量下降 → 通貨淨額下降
- 銀行恐慌 or 金融危機
- if 只有少數銀行被擠兌,人們領完錢還是存到其他銀行,so 通貨淨額不怎麼變
- if 系統性危機,現金持有量上升,通貨淨額大幅上升
金融恐慌與金融創新¶
- 1930-1933 超額準備&通貨淨額大幅上升 → 貨幣乘數大幅下降,貨幣總計數強力收縮
- 準備貨幣 +15% while M1 -25%
- 金融體系愈複雜,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愈多,貨幣與貨幣總計數間的關係愈難預測
- 金融創新&金融鬆綁 → 金融工具與存款替代性高,快速在之間流動 → 貨幣總計數與實質經濟活動的關聯微弱,失去經濟活動指標作用
- 1990s 多國改以利率做為貨幣政策指標
名詞¶
- 準備貨幣;Monetary Base;MB
- 通貨淨額;Net Currency;C
- 活期存款;Demand Deposit;D
- 金融機構準備金;TR
- 應提準備;Required Reserve;RR
- 超額準備;Excess Reserve;ER
習題¶
- 1.
- (a)
- 非。家庭所持有的股票,是國內的權利與債務關係,抵銷後等於零,並非國家財富的一部分。
- (b)
- 錯,金融機構準備金 -1000,通貨淨額 +1000, 準備貨幣不變
- (c)
- 錯,M1B 減少 1M,M2 不變
- 定存屬 M2
- 錯,M1B 減少 1M,M2 不變
- (a)
- 2.
- 當央行大量購買外匯時,國外資產數量增加,銀行體系資金變多,央行為了收回銀行體系資金,便發行定期存單沖銷。
- 3.
- 當準備金以超額準備或是現金的方式文在,並不能被放款出去,無法引發銀行體系存款與放款的連鎖效應,創造存款貨幣,因此貨幣乘數下降
-
- (a)
- 央行大量購買外匯 → 釋出新台幣到銀行體系 → 銀行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上升
- (b)
- ?
- (c)
- 銀行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增加
- (d)
- 銀行準備金減少 → 準備貨幣減少
- (e)
- ?
- (f)
- 銀行準備金增加 → 準備貨幣增加
- (g)
- ?
- (a)
- 5.
- (a)
- 超額準備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 → 貨幣乘數降低
- (b)
- 淨發行量 100 億,吸收銀行體系資金 → 準備貨幣減少,but 貨幣乘數不變
- (c)
- 通貨淨額對存款比率下降 → 貨幣乘數上升
- (d)
- 超額準備對活期存款比率&通貨淨額對存款比率上升 → 貨幣乘數降低
- (a)
- 6.
- (a)
- TR = RR+ER = \(r_D\)D + 0.05D = 0.15D = 600B
- D = 4000B
- MB = (0.25+0.1+0.05)4000B = 1600B
- M = (0.25+1)4000B = 1400B
- m = (0.25+1)/(0.25+0.1+0.05) = 3.125
- C = MB-TR = 1000B
- (b)
- TR = 610B = 0.15D
- D = 4067B
- RR = rD = 406.7B
- ER = TR-ER = 203.3B
- MB = (0.25+0.1+0.05)4067B = 1626.8B
- M = (0.25+1)4067B = 5083.75B
- C = MB-TR = 1016.8B
- (a)
- 7.
- MB = C+A-D
- 通貨淨額 + 金融機構準備金
- 通貨淨額 = C-(B+D)
- 通貨發行額 - 央行&金融機構庫存現金
- 金融機構準備金 = A+B
- 存放央行 + 金融機構庫存現金
- MB = C+A-D
-
SDR: IMF's reserve asset to supplement its member countries' official reserves ↩